close
一把刀實用查詢📘

出國指南/羅馬尼亞經濟



【中文題名】:羅馬尼亞經濟

【外文提名】:Economeie

【分類號】:K954.2

【關鍵字】:經濟

【相關人物】:

【相關事件】:

【內容提要】:

      1945年民主政府在農村進行土地改革,採取限制和監督城鄉資本主義的措施。1948年6月頒佈法令,把全部自然資源、主要工業企業、鐵路、運輸和保險公司、銀行和信用機構收歸國有。1949年3月羅馬尼亞工人黨中央作出進行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決定。在較長的時間內,農業合作化的主要形式是土地共耕社。1959年建立了大批農業生產合作社,1962年基本完成農業合作化。60年代中期,對當時實行的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進行改革。1967年決定改組工業管理體制,撤銷中央各部的專業局,在專業化和協作的基礎上把企業聯合起來,建立工業中心。1971年10月,頒佈“關於國營社會主義單位的組織和領導的法令”,明確規定工業中心的職權,取消一長制,在工業中心和其他經濟組織中建立有工人代表參加的勞動人民委員會,實行集體領導。1978年3月,又作出了“關於完善財經領導工作和計畫工作的決議”,進一步擴大企業和工人的自主權;在計畫方面,規定以淨產值指標作為考核企業經營成果的主要指標。

     

     經濟體制的改革促進了國民經濟的發展。1989年,國內生產總值為7980億列伊(折合 798億美元),人均34466列伊(折合3446.6美元)。外債45億美元,通貨膨脹僅為 0.5%。羅馬尼亞已經從落後的農業國發展為具有中等發展水準的國家。1989年12月羅馬尼亞政局發生劇變後,經濟開始向市場經濟過渡。1990年,羅馬尼亞當局著手調整經濟結構,實行工業企業和農業私有化,放開物價,改造金融體制。1990年和1991年的各項經濟和社會發展指標均低於1989年,工業生產、農業生產和外貿均大幅度滑坡,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上升,人民生活水準下降。

     

     1989年12月22日後開始改革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過渡。1991年相繼通過了《土地法》、《私有化法》等一系列法令。1993年3月,議會通過了《關於1993~1996年政府施政鋼領的經濟、社會改革戰略》。《戰略》提出,在1993~1996年期間,要繼續向市場經濟過渡,進行財政、金融、工資、物價、外匯等方面的體制改革。強調改革要配套進行,不能相互脫節,同時要考慮人民的承受能力。1993年底,羅制止了連續三年的經濟下滑。1994年和1995年羅國內生產總值分別增長3.9%和6.9%。1996年,經濟繼續保持了增長勢頭。工農業產值均有增長,勞動生產率有所提高,居民購買力穩步上升,但外貿逆差有所增加。

     

     (1).農業概況

     

     羅馬尼亞擁有發展農業良好的自然條件,土地肥沃,農用土地占國土面積的61.9%,全國農業面積1476萬公頃,其中耕地面積946萬公頃;農村人口占全國人口的46.82%。羅馬尼亞對種植業畜牧業的發展並重,種植業在農業總產值中所占的比重為54.4%,畜牧業為45.6%。農畜產品的外貿進出口量都比較小。1989年以後,羅馬尼亞農村所有制關係發生急劇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業收成。

     

     農產品產量統計

     

     (2).工業概況

     

     工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4%,其中60%來自於工業機械設備製造,其他主要工業部門包括石油、天然氣、化工、礦山機械等。羅工業部門發達,但在一些高科技領域, 如電腦和電子,羅比較落後。

     

     工業行業產值統計

     

     (3).服務業概況

     

     羅服務業發展較快,其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8%。零售業、旅館業、旅遊業、金融保險業、法律諮詢業和衛生保健業發展很快。

     

     5.主要經濟指標

     

     國內生產總值(1996年):1095154億列伊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1996年):4.1%

     

     匯率(1998年5月1日):1美元=8320.00列伊

     

     通貨膨脹率(1996年):38.8%

     

     從業人口(1996年):942萬

     

     失業率(1996年底):6.3%

     二戰前,羅馬尼亞是農業國,素有“歐洲穀倉”之譽。1945年實行土地改革,1948年實現了主要生產資料的國有化,1962年全國完成農業化合作。70年代,羅馬尼亞利用貸款引進了許多先進技術和設備,逐步建立了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為經濟較快發展奠定了基礎。此後,羅經濟取得了長足發展,人民生活水準提高較快。但由於引進的技術和設備未能在促進工業產品出口等方面發揮較好效益,因此進入八十年代後,羅被迫壓縮進口,用更多的農畜產品出口償還外債,造成經濟增長速度降低。

     

       進入九十年代後,由於政權更迭,體制轉軌過速,導致生產大幅度滑坡。1990和1991年國內生產總值遞減20%,1993年下降勢頭得到遏制,19941996年經濟連年增長(分別為3.4%、6.9%和4.1%),經濟規模達1989年的85%。1996年右翼政府上臺後採取激進的經濟政策,導致經濟重新下滑(19971999年分別下降6.6%、7.3%和3.2%),1999年經濟降至穀底,只相當於1989年的74.4%。

     

       2000年社民党政府成立後,把恢復經濟作為首要目標,當年經濟增長1.6%;2001年增長5.3%,2002年增長4.9%,2003年增長4.9%。

     

       2004年,羅GDP增長8.3%,達到600億美元,超過了1989年的水準。人均GDP達到2765美元。

     

       經濟增長擴大了就業,近幾年羅失業率呈逐年下降趨勢:2001年失業率為8.6%,2002年8.1%,2003年7.2%,2004年6.1%。

     

       通貨膨脹居高不下一直是羅經濟重點突出問題,近兩年有所緩解。1997年,羅通脹率曾高達151%,1998年和1999年分別為59.1%和55%,2001年為45.7%,2002年降到17.8%,2003年進一步降到14%,2004年首次降到一位數,為9.3%。

     

       2001年羅外貿總額269.3億美元,同比增長14.96%,其中進口155.5億美元,增長19.08%;出口113.8億美元,增長8.65%,貿易逆差41.4億美元,增加了55%。2002年外貿總額達到317.25億美元,同比增長18%,其中:出口138.69億美元,同比增長21.8%;進口178.57億美元,增長14.8%;貿易逆差39.88億美元,下降4%。 2003年外貿總額達到416億美元,同比增長31%。其中:出口176億美元,增長27%;進口240億美元,增長34%;貿易逆差63.8億美元,增長63.8%。2004年外貿總額達到561.5億美元,其中:出口234.9億美元,同比增長33%;進口326.6億美元,增長36%;貿易逆差91.7億美元,增長44%。

     

       根據羅馬尼亞國家銀行資料,2004底外債餘額為175.5億歐元,同比增加12%,外匯儲備為119.2億歐元;2004年國際收入為243.8億美元,支出為253.2億美元,赤字為9.4億美元,占當年GDP的1.6%。

     

       羅貨幣名稱為列伊,2004年底,1美元大約兌換29000列伊。羅計畫從2005年7月1日起發行新列伊,一個新列伊等於一萬現行列伊。到2009年,現行列伊退出流通。

     

     

     

     

【序號】:7622

關于“出國指南/羅馬尼亞經濟”的用戶留言:

目前暫無留言

新增相關留言✍


返回首頁 | 📱 行動版 | 電腦版 💻
2009-2024 v1.22 a-j-e-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