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把刀實用查詢📘

藥品查詢/補中益氣湯



索引目錄: 常用西藥 常用中藥 藥酒大全

簡要介紹

【方名】:補中益氣湯

【出處】:《內外傷辨惑論》

【分類】:補益劑-補氣

【組成】:黃芪(18克) 炙甘草(9克) 人參(6克) 當歸(3克) 橘皮(6克) 升麻(6克) 柴胡(6克) 白術(9克)

【方訣】:

【功用】:補中益氣,升陽舉陷。

【主治】:1.脾虛氣陷證。飲食減少,體倦肢軟,少氣懶言,面色萎黃,大便稀溏,舌淡脈虛;以及脫肛,子宮脫垂,久瀉久痢,崩漏等。2.氣虛發熱證。身熱自汗,渴喜熱飲,氣短乏力,舌淡,脈虛大無力。(本方常用於內臟下垂、久瀉、久痢、脫肛、重症肌無力、乳糜尿、慢性肝炎等;婦科之子宮脫垂、妊娠及產後癃閉、胎動不安、月經過多;眼科之眼瞼下垂、麻痹性斜視等屬脾胃氣虛或中氣下陷者。)

【用法】:為粗末,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食遠稍熱服(現代用法:水煎服。或作丸劑,每服10克-15克,日2-3次,溫開水或姜湯下)。

【禁忌】:陰虛發熱及內熱熾盛者忌用。

【附方】:升陽益胃湯《《內外傷辨惑論》)、升陷湯(《醫學衷中參西錄》)、舉元煎(《景嶽全書》)

【方解】:本方治證系因飲食勞倦,損傷脾胃,以致脾胃氣虛、清陽下陷所致。脾胃為營衛氣血生化之源,脾胃氣虛,納運乏力,故飲食減少、少氣懶言、大便稀薄;脾主升清,脾虛則清陽不升,中氣下陷,故見脫肛、子宮下垂等;清陽陷於下焦,郁遏不達則發熱,因非實火,故其熱不甚,病程較長。時發時止、手心熱甚於手背,與外感發熱之熱甚不休、手背熱甚於手心者不同。氣虛腠理不固,陰液外泄則自汗。治宜補益脾胃中氣,升陽舉陷。方中重用黃芪,味甘微溫,入牌、肺經,補中益氣,升陽固表,為君藥。配伍人參、炙甘草、白術補氣健脾為臣,與黃芪合用,以增強其補益中氣之功。血為氣之母,氣虛時久,營血亦虧,故用當歸養血和營,協人參、黃芪以補氣養血;陳皮理氣和胃,使諸藥補而不滯,共為佐藥。並以少量升麻、柴胡升陽舉陷,協助君藥以升提下陷之中氣,《本草綱目》謂:“升麻引陽明清氣上升,柴胡引少陽清氣上行,此乃稟賦虛弱,元氣虛餒,及勞役饑飽,生冷內傷,脾胃引經最要藥也”,共為佐使。炙甘草調和諸藥,亦為使藥。諸藥合用,使氣虛得補,氣陷得升則諸症自愈。氣虛發熱者,亦借甘溫益氣而除之。

     

      關於用本方治療氣虛發熱的理論依據,李東垣說:“是熱也,非表傷寒邪皮毛間發熱也,乃腎間脾胃下流之濕氣悶塞其下,致陰火上沖,作蒸蒸燥熱。”又說:“既脾胃虛衰,元氣不足,而心火獨盛。心火者,陰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於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絡之火,元氣之賊也。火與元氣不兩立,一勝則一負。”(《內外傷辨惑論》卷中)可見這種發熱在李東垣看來,就是“陰火”。其實質主要是脾胃元氣虛餒,升降失常,清陽下陷,脾濕下流,下焦陽氣鬱而生熱上沖,加之化源不足,“中焦取汁”不足以化赤生血,則心血不足以養心而致心火獨亢而出現的熱象。治療這種發熱,“惟當以甘溫之劑,補其中,升其陽,甘寒以瀉其火則愈。”“蓋溫能除大熱,大忌苦寒之藥瀉胃土耳!今立補中益氣湯。”(《內外傷辨惑論》)綜上李氏創立“溫能除大熱”的理論,對區別外感與內傷發熱的辨證、病機、治則、治法以及使用的宜忌等均有闡發,對深入理解本方意義和指導臨床運用均有稗益。

【化裁】:若兼腹中痛者,加白芍以柔肝止痛;頭痛者,加蔓荊子、川芎;頭頂痛者,加槁本、細辛以疏風止痛;咳嗽者,加五味子、麥冬以斂肺止咳;兼氣滯者,加木香、枳殼以理氣解鬱。本方亦可用於虛人感冒,加蘇葉少許以增辛散之力。

【附注】:本方為補氣升陽,甘溫除熱的代表方。臨床應用以體倦乏力,少氣懶言,面色萎黃,脈虛軟無力為辨證要點。

     

     方劑比較:

      以上三方與補中益氣湯立意有相同之處,即重用補脾益氣藥物,配伍舉陷升提之品。其中升陽益胃湯重用黃芪,並配伍人參、白術、甘草補氣養胃;柴胡、防風、羌活、獨活升舉清陽,祛風除濕;半夏、陳皮、茯苓、澤瀉、黃連除濕清熱;白芍養血和營。適用于脾胃氣虛,清陽不升,濕鬱生熱之證。升陷湯重用黃芪配伍升麻、柴胡以升陽舉陷;並以知母之涼潤,以制黃芪之溫;桔梗載藥上行,用為嚮導,主治胸中大氣下陷之證。對脾肺虛極者,可酌加人參以加強益氣之力,或更加山茱萸以收斂氣分之耗散。舉元煎用參、芪、術、草益氣補中,攝血固脫,輔以升麻升陽舉陷,適用於中氣下陷,血失統攝之血崩、血脫證。

【文獻】:方論 羅美《古今名醫方論》卷1:“凡脾胃一虛,肺氣先絕,故用黃芪護皮毛而閉胰理,不令自汗;元氣不足,懶言氣喘,人參以補之;炙甘草之甘以瀉心火而除煩,補脾胃而生氣。此三味,除煩熱之聖藥也。佐白術以健脾;當歸以和血;氣亂於胸,清濁相干,用陳皮以理之,且以散諸甘藥之滯;胃中清氣下沉,用升麻、柴胡氣之輕而味之薄者,引胃氣以上騰,複其本位,便能升浮以行生長之令矣。補中之劑,得發表之品而中自安;益氣之劑,賴清氣之品而氣益倍,此用藥有相須之妙也。”

     

     《內外傷辨惑論》卷中:“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其脈洪大而頭痛,或渴不止,其皮膚不任風寒而生寒熱。”

【研究】:

【運用】:

【序號】:97

關于“藥品查詢/補中益氣湯”的用戶留言:

目前暫無留言

新增相關留言✍


返回首頁 | 📱 行動版 | 電腦版 💻
2009-2024 v1.22 a-j-e-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