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把刀實用查詢📘

百科全書/什麼叫百科全書?



  百科全書是對人類過去積累的全部知識或某一類知識的書面摘要。

  “百科全書”通常是指一大套書。這個詞在西方最早出自希臘語εγκ?κλιο?(拉丁字母:enkyklios)和παιδε?α(paideia)。“enkyklios”意為“迴圈的,週期性,平常的”,而“paideia”則指“教育”。含義是“普通教育,從字面上說就是一個想接受通才教育的人所應該學習的藝術和科學知識”。在抄錄過程中謬傳為新拉丁語詞 “encyclopaedia”,隨後又進入英語,最先記載於1531年。在新拉丁語中該詞被選中作為一本覆蓋各科知識的參考著作的書名。在英國最早見於1644年。

  

  據大不列顛百科全書,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書是永樂大典

  

  《中國大百科全書·新聞出版》卷定義為:“概要介紹人類一切門類知識或某一門類知識的工具書。供查檢所需知識和事實資料之用。但也具有擴大讀者知識視野、幫助系統求知的作用。它是一個國家和一個時代科學文化發展的標誌。”

  

  《簡明社會科學辭典》定義為“按辭典形式編排,系統概述人類各個方面或某一方面知識的大型工具書。分綜合性與專業性兩類。綜合性百科全書收集各知識領域的名詞、熟語、地名、事件、人物、著作等等,無所不包,是知識的寶庫。但不收錄詞語,故不同于語文辭典。”

  

  百科全書可以是綜合性的,包含所有領域的相關內容(例如,大不列顛百科全書就是一部著名的綜合性百科全書)。也可以是專科的百科全書(例如醫學或哲學百科全書)。也有一些從某種特定文化或國家觀點來討論廣泛議題的百科全書,例如蘇聯大百科全書。

  

  歷史

  古希臘學者亞里斯多德曾編寫過全面講述當時學問的講義,被西方奉為“百科全書之父”,中國漢朝初年的《爾雅》,是中國百科全書性質著作的淵源。

  

  中國古代的類書是一種百科全書式的資料彙編。也有學者認為中國明朝的《永樂大典》是最早的接近現代意義上的百科全書。

  

  中國的百科全書是20世紀初由西方引進的書體。民國時的著名學者李煜瀛是最早進行西方百科全書研究,將這一書體介紹到中國並產生廣泛影響的。關於百科全書的名稱,他在《世界學典書例答問》中說:“四十年前煜首譯‘encyclopedia’為‘百科類典’,後中國因受《四庫全書》命名的影響,改譯為‘百科全書’。近二世紀專科的encyclopedia出版頗多,在中文有‘中國文學百科全書’等。文學本百科中之一科,固然其中亦可析為多科,然於一科之名下,複系以‘百科’二字,終覺不甚妥當。且‘全書’二字,在中文易與‘四庫全書’之叢書式的全書相混,不足表示其為另一書體,故煜後又改譯為‘學典’。‘學典’,即拉丁文‘encyclopedia’(英法文略同),有‘所講的學術環繞在內’之意。後凡包括一切學術在內一呈顯知識世界且多系按辭典次序排列的書,每用此詞以構成其書名,於是此詞成為書體之一種。”

  

  早期的百科全書作品

  

  狄德羅等人的《百科全書》百科全書型的作品在人類歷史上並不少見,但直到16世紀的西方,才開始出現“百科全書”這個名詞。最早將“百科全書”用於書名的,是德國人斯卡利斯(Paul Scalich)。

  

  古代的許多作家(像亞里斯多德等)都曾經試圖全面地記錄人類的所有知識。但是,約翰·哈裏斯才認為是第一個創立了現代意義上的百科全書。《大不列顛百科全書》最早時卻十分樸素:從1768年到1771年只出版了三卷。恐怕最著名的早期百科全書要數法國的《百科全書,科學、藝術和工藝詳解詞典》,由達蘭貝爾和狄德羅編寫,並於1772年完成,共28卷,71, 818條條目,2,885張插圖。

  

  體例

  在古代,類似百科全書的著作可以由一個人全部編輯完成。但是到了現代,由於知識大爆炸,一個人或幾個人已經不可能完成一部規模浩大的百科全書的編纂工作。這樣就需要制定體例,確定編纂的準則,以解決眾多編纂者之間的矛盾。(維琪百科也有自己的編纂準則,請參看wikipedia:工具。)

  

  百科全書的體例包括許多方面。包括條目名稱設計、條目編寫提綱、撰稿人書寫格式、配圖要求、外文書寫和翻譯規則、成書格式等。其中《蘇聯百科全書》是現有百科全書中體例最為詳盡的一部,其第三版的編寫體例周詳而細緻,十分全面,總共折合漢字有20萬字上下。例如醫學大類下分疾病條目、病理學條目、治療方法條目、藥物類條目、藥劑類條目、醫療器械條目、療養地條目、醫療機械條目、醫學職業條目等。

  

  百科全書與其他工具書的區別

  百科全書不同於詞典等其他的工具書。詞典等是對詞語條目進行釋義,而百科全書是對條目作知識的介紹。因此百科全書比其他工具書使用更多的圖像來輔助知識的介紹。而且百科全書對條目的闡釋也比其他工具書詳細,經常需要分成許多的小標題。

  

  百科全書的種類

  大百科全書(20卷以上)

  小百科全書

  百科詞典

  綜合性百科全書:主要以非專業讀者為對象

  專業性百科全書

  

  編排方式

  西方現代百科全書大多按字母順序編排。注重檢索功能的話,一般採用小條目的編纂思想。注重百科全書教育功能的則採用大條目的方式。修訂的方式有再版制、補卷制、出版年鑒和連續修訂制4種 。

  

  百科全書中常見的一些編排方式:


  字順編排

  分類編排

  大類編排,條目按字順編排

  

  百科全書的條目

  百科全書的條目包括標題、正文內容和圖表等。在百科全書的編纂中,條目的命名非常重要。好的命名應該便於檢索,有學者認為條目應該都是獨立的主題,應以方便讀者的檢索為準則。另外,條目的主題應該是客觀形成的,而不是人為擬定的。例如海灣戰爭是客觀存在的事實,而“狗的神話”則是人為擬定的主題。

  

  條目的命名應該清晰明確,不能含糊不清。例如新型武器,很難界定“新型”的劃分。

  

  百科全書條目的選擇有一些共通性的原則:

  

  獨立主體原則:主體應該是相對獨立的,就像我們去一個公司辦事,我們先想到的是公司的名稱、地址,而不是其中的某個部門。

  客觀形成原則:這個主題應該是人們在瞭解,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客觀形成,為人所熟知,而不是人為擬定的。如創世神話是一個客觀存在的神話題材類型,但是狗的神話就是一個人為概括的主題。因此缺少公認的規範性和確定性。

  單一主題原則:如時間和空間是兩個主題,應該分設。

  準確性原則:條目的名稱應該準確的表明條目的主題

  通用性原則:應該使用規範的或約定俗成的名稱

  名詞性原則:條目名稱應該是名詞性的,靜止的。如“解放海南島”應該改成“海南島戰役”

  簡要性原則:如使用唐詩,而不用唐代詩歌。

  非研究原則:百科全書不是研究論文

  非應用原則:百科全書不是為了指導具體的應用

  

  百科全書的分類結構以及不斷更新的特點使它非常適合線上或斷線的電腦格式。最近幾年,大多數主要的百科全書都已經在不同程度上電子化。基於磁片(特別是CD-ROM)的出版物擁有攜帶方便、成本低廉的優點。同時,電子百科全書還可以包含各種傳統媒體無法承載的多媒體格式,例如動畫、音像或視像。概念有關聯的文章之間的相互動態鏈結也是一個重要的優勢。線上的百科全書則擁有動態的優點:新的資訊幾乎可以立即被呈現,而不用等到下一次的出版。

  

  

  1700年以前主要的百科全書人

  Suidas

  Vincent of Beauvais

  Bartholomeus de Glanvilla (Bartholomew of England)

  John Henry Alsted

  Louis Moréri

  John Jacob Hoffman

  Pierre Bayle 網路版本參見:http://www.lett.unipmn.it/~mori/bayle/antho.html

  Vicenzo Coronelli

  Johann Heinrich Zedler 他所編寫的德文字典和詞典可以在這裏找到:http://mdz.bib-bvb.de/digbib/lexika/zedler/ (68卷,62,571 頁,大約750,000條條目)

  Theodor Zwinger (1533-1588)

  Pliny the Elder

關于“百科全書/什麼叫百科全書?”的用戶留言:

目前暫無留言

新增相關留言✍


返回首頁 | 📱 行動版 | 電腦版 💻
2009-2024 v1.22 a-j-e-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