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把刀實用查詢📘

百家姓名/袁


朗朗上口百家姓歌谣

>> 点击查看完整《百家姓歌谣》

姓氏來源

姓氏:

數據:
  • 拼音:
  • 百家姓排序:
  • 人口比例:0.54%
  • 人數排名:36


  • 袁氏姓源主要出自媯姓,即為古帝王虞舜之後。相傳上古五帝之壹的舜是顓頊的後代,因生在姚墟(今山東菏澤東北)而得姚姓。他又曾住在媯汭河(今山東永濟南),所以後代又有媯姓。以媯為姓的後裔中有被周武王滅商後封為陳侯(建都於宛丘——今河南淮陽)的陳胡滿,陳胡公媯滿的11世孫有個叫諸的,字伯爰,其孫濤塗,以祖父的字命氏,稱爰氏,春秋時世襲陳國上卿。由於當時"爰"字和"袁、轅、榬、溒、援"等字音同,所以後來的子孫就分別以這6個字為姓。正如《袁樞年譜》所雲"壹姓有六字五族之異"。據《通誌.氏族略.以字為氏》所載,"袁"亦作"轅"、"爰"。陳胡公之裔。十八世孫莊伯生諸,字伯爰。伯爰之孫濤塗,以王父字為氏,稱"爰濤塗"。亦作袁濤塗。世代為陳上卿。其後有"袁"氏。史稱袁氏正宗,衍生出汝南袁氏與陳郡袁氏。陳郡袁氏從周朝就已世居我國北方,從魏晉南北朝汝南袁氏已經南遷,出自陳郡、汝南兩望族後裔早已散居江南許多地方,隋唐以前,袁姓的許多顯赫名人已出現在江南地區。明、清之際,袁姓已遍及全國。
  • 出自軒轅黃帝,軒轅以土德得天下。軒轅氏,又稱玄袁氏,為少典氏之子,因其族善制作大車轅,駕車周流天下,故而稱軒轅氏。其居住地又因黃帝軒轅氏而命名軒轅之丘,軒轅氏起兵革炎帝,以車帳相結為營,因是軒轅氏發明,世稱"行轅"。軒轅氏初都有熊之墟(鄭州或開封),所居之地,有以轅為名之邑,後稱為袁邑。上古時"爰"字和"袁、轅、榬、溒、援"等字音同意同,軒轅氏革炎成功,代炎帝而當天子,號黃帝。其後裔以邑為氏,世代相傳姓袁。後衍遷河北,這就是河北袁氏。
  • 出自少數民族。據《魏書·高車傳》雲:"高車,蓋古赤狄之種,初號為狄歷,北方以為敕勒,諸夏以為高車丁零,其語略與匈奴同而有小異,其種有狄氏、袁紇氏、斛律氏、解批氏、護骨氏、異奇斤氏……無都統大帥,當種各有君長,為性粗猛,黨類同心,至於寇難,翕然相依,鬥無行陣,頭別沖突,乍出乍入,不能堅戰,其俗蹲踞褻黷,無所忌避,婚姻用牛馬納聘以為榮。俗無俗,不作酒,迎婦之日,男女相將,持馬酪熟肉節解,主人延賓,亦無行位,穹廬前叢坐,飲宴終日,復留其宿,明白將婦歸。頗諱娶寡婦而優憐之,其畜產自有記識,雖闌縱在野,終無妄取。俗不清潔,喜致雷震。其死亡葬送,掘地作坎,坐屍其中,張臂引弓,佩刀挾槊,無異於生,而露坎不掩,其遷徒隨水草,衣皮食肉,牛羊畜產,盡與蠕蠕同,唯車輪高大,幅數至多。"高車之種有六:狄氏、袁(韋)紇氏、斛律氏、解批氏、護骨氏、異奇斤氏。又有十二姓:壹曰泣伏利氏,二曰吐盧氏,三曰乙旃氏,四曰大連氏,五曰窟賀氏,六曰達薄氏,七曰阿侖氏,八曰莫允氏,九曰俟分氏,十曰副伏羅氏,十壹曰乞袁氏,十二曰右叔沛氏。"(見《北史·高車傳》。)六種之袁紇氏,袁韋形近,韋回同音,實乃回紇部族。《唐書·回紇傳》雲:"回紇,其先匈奴之裔,在後魏時號鐵勒部落,依托高車,臣屬突厥,近謂為特勒,自突厥有國,東西征討,皆資其用,以制北荒。"此回紇,即高車六種之袁紇氏。在以回紇為本核心的漠北十五部大聯盟,其中就有蒙古土默特的先族和圖瓦共和國的先民。唐謂之"都播"或"都波",《蒙古秘史》寫作"禿馬敦"、"禿巴思",《元史》寫作"吐麻"、"禿馬"。第十壹姓乞袁氏,實即成吉思汗之始祖"乞顏氏",或稱"乞引氏"。袁、顏、引,大致同音,是史官按自己的方言所註音。乞袁氏與"元朝"中的"元"是壹定根據的,其後裔自謂出自蒙古族王公顯貴乞袁氏家族,隨後人以袁為姓。

得姓始祖

袁濤塗,陳國開國君主陳胡公滿的十三世孫,祖父名諸,字伯爰。根據當時盛行的壹種做法,濤塗以祖父的字為氏,稱爰氏。在當時,爰、轅、溒、榬、援五個字都和袁相通,是比較少見的六字相通。因此,濤塗在不同的史料中,前面冠以的姓氏也常常不同。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同的寫法逐漸統壹到了“袁”字上。袁濤塗也因此被袁氏後人尊為袁姓的得姓始祖。

遷徒分布

袁氏早期主要是在其發祥地河南發展繁衍,其發展中心為陳郡,尤其是汝南。秦漢時期袁氏以向外地播遷。由於戰亂、官職調遷等原因,陳郡袁氏與汝南袁氏又派生出許多支脈,如袁幹的後裔有壹支徒居彭城(今江蘇徐州),還有壹支徒居河東(今山西永濟西南);袁紹的後裔有壹支徒居東陵東光(今屬河北);袁術的子孫分散於江、淮間,有壹支居住在襄陽;袁渙的後裔有壹支徒居京兆(今陜西西安),又有壹支徒居華陰。

南宋有史學家袁樞為建安人(今福建建甌),說明南宋以前,已有袁氏徒居福建。據《袁氏族譜》記載,袁安第38世孫袁誌君因任廣東布政使,自江西信豐遷至廣東東莞溫塘茶園定居,為廣東袁氏開基始祖,其後裔分居興寧、梅縣、惠陽等地。閩、粵袁氏於清代開始陸續有人移居臺灣,有的又進而徒居新加坡、印尼及其他國家。


郡望堂號

郡望

  • 陳 郡:秦置陳郡,治所在陳縣(今河南省淮陽)。西漢淮陽國,東漢陳國,獻帝時改陳郡,均治陳縣(今淮陽)。隋唐為陳州淮陽郡。此之袁氏為淘塗裔孫直系地望。
  • 汝南郡:漢時置郡,治所在上蔡(今屬河南省上蔡西北)。東晉治懸瓠城,即今汝南。隋唐汝南郡即蔡州(曾名豫州)。此之袁氏為陳郡袁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袁安。
  • 河南郡:漢又有河南郡,即秦三川郡地,治雒陽(今河南省洛陽)。隋有豫州河南郡,唐為洛州河南府,轄境都遠小於漢河南郡。元為路,明為府。
  • 彭城郡:指今江蘇徐州。傳堯封彭祖於此,為大彭氏國。秦置彭城縣。西漢後期壹度以楚國為彭城郡,治所在彭城(今江蘇省徐州)。東漢建彭城國。以後或為彭城郡,或為徐州,均治彭城。彭城縣於元初撤銷,並入州治。此之袁氏出自陳郡,為袁生之後。
  • 東光縣:西漢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以秦時胡蘇等地置東光縣,治所在今河北東光。
  • 京兆郡:漢以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為三輔。魏改建京尹郡,“尹”為太守。唐以雍州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治所在長安(今陜西省西安)。金元在陜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民國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府尹為京兆尹,符合金以前“京兆”之意。國民黨政府成立時廢。
  • 華陰縣:本春秋時晉地。漢高帝八年置華陰縣,以在華山之北,故名。治所在今陜西省華陰縣。
  • 太原郡:秦漢太原郡,治所在晉陽,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隋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改並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太原市)。以後宋、金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以來省會都在此地。
  • 濮陽郡:濮陽古為帝丘;春秋衛數遷至此。地在今河南省濮陽西南,古黃河南岸。漢魏為東郡治所。晉建濮陽國,改濮陽郡,均治古濮陽。北魏移濮陽郡治所於鄄城(今山東省鄄城北)。隋唐濮州濮陽郡治所均在鄄城。五代梁晉夾河苦戰,晉王李存助建德勝二城。其後德勝北城為濮陽,就在黃河邊上。這壹帶是河道變動頻繁之處,宋金之際,黃河主流南趨,濮陽便遠離黃河。
  • 陳留郡:秦時置郡,治所在今河南省開封東南陳留城。歷代均置。1957年並入開封縣。又西漢陳留郡,治陳留縣。北魏時治浚儀,隋唐為汴州陳留郡。
  • 襄陽郡:東漢時置郡,治所在襄陽(在今湖北省襄樊)。隋唐為襄州襄陽郡。宋為襄陽府。元改路。明清仍為府。民國廢府。此之袁氏出自汝南郡,為袁術之後。
  • 宜春縣:隋置袁州,治宜春(今屬江西,漢即名宜春,晉為宜陽,隋恢復原名)。元為路。明清有袁州府,民國廢府。治所在今江西省宜春縣。

堂號

  • 臥雪堂:東漢袁安沒作官的時候,客居洛陽,很有賢名。壹年冬天,洛陽令冒雪去訪他。他院子裏的雪很深,洛陽令叫隨從掃出壹條路才進到袁安屋裏。袁安正凍得蜷縮在床上發抖。洛陽令問:“妳為什麽不求親戚幫助壹下?”袁安說:“大家都沒好日子過,大雪天我怎麽好去打擾人家?”洛陽令佩服他的賢德,舉他為孝廉。這就是“臥雪堂”的由來。
  • 守正堂:袁安為人嚴謹,後來作了楚郡太守。當時楚王謀反,株連了數千人。袁安處理這個案子時,審清問明,釋放了4000多人。後來外戚竇氏擅權,袁安守正不屈,所以又叫“守正堂”。
  • 袁姓堂號還有:“陳郡堂”、“汝南堂”、“彭城堂”、“陳留堂”、“懷楚堂”、“維則堂”、“介禳堂”、“介江堂”、“介祉堂”等。

宗族特征

  • 在漢晉南北朝時期,代有才人出,風光貴顯千余年,為世人所敬仰。
  • 字行輩份嚴謹有序。如江蘇丹徒袁姓壹支字行輩份排語為:“恭寬信敏惠,仁義乃賢師,忠孝承家學,道德培福基。”

字輩

  • 蕭縣袁氏字輩:“道開永玉常興隆吉慶昌年慶忠振啟傳世孝述功”。
  • 肥西四合鄉袁氏字輩:“傳家忠孝增賢至”。
  • 肥東古城鎮大袁村袁氏字輩:“幫家之光立修聖德長發次強紅中”。
  • 肥東八鬥鎮花張鄉南袁村袁氏字輩:“兆佩開聖有余正家邦”。
  • 肥東梁元稹袁氏字輩:“賢良長玉貴經學”。
  • 合肥肥東、江蘇句容袁氏字輩:“家宏從義廣增先習性長榮光開大發世代澤忠良”。
  • 定遠袁氏字輩:“齊勝開寶□有余正家邦”。
  • 肥西新倉鎮袁氏字輩:“水玉光希加良日心依譜序定從先傳家中孝遵前誌永兆榮名立大賢經國謨猷重繩武興宗事業貴延年萬流同匯歸於海五嶽相連峻極天”。
  • 壽縣雙橋鎮梨樹村袁家郢袁氏字輩:“家傳同緒禮紹武慶宣”。
  • 至德(東至)袁氏字輩:“太旺紅紹武衛偉國華昌”。
  • 安慶宿松袁氏字輩:“傳家民舜詩書維先文章華國臥雪家聲遠仁奉世澤長”。
  • 池州市貴池區晏塘鎮袁氏字輩:“加謨必達正學為良”。
  • 六安馬頭鎮河西袁家灣袁氏字輩:“登新有傳家義德寶”。
  • 福安袁氏字輩:“魁廷元思正家幹毓玉榮昌”。
  • 廣西貴港平南六陳鎮袁氏字輩:“書中有金玉才石”。
  • 靈山文利鎮南城村委何屋垌村袁氏字輩:“正揚光中成作定世”。
  • 都安縣河東堂袁氏字輩:“中正紹錦”。
  • 荔浦縣雙江鎮龍坪村妙光嶺屯袁氏字輩:“角其誌鬥玉山上必定榮華興發祥成世文明開金運善良億萬照書香”。
  • 馬山袁氏字輩:“誌九耀三煥世克家啟文紹武衛偉國華”。
  • 雲南敦睦堂袁氏字輩:
  • 西支:“倫彜久著道法可居永丕先型統緒安如”;
  • 長房:“敘秩有庸典謨至言敦務宗本忠敬常存”;
  • 東支:“寅協盛憲祥延昌明述善家範印勛崇”。
  • 昭通袁氏字輩:“會彥祥鍾繼啟龍金枝登厚玉君洪文學誌崇先正德克勤本業自光宗仕子傅家存孝友明延大道永思聰”。
  • 昭通昭陽袁氏字輩:“永皇國正天世啟大明安開文章”。
  • 楚雄東華鎮新柳、梅花袁氏字輩:“成育(易)德(尚)開光(發)必紹懷永昌傳述承先策寬宏慶祖祥”。
  • 黔西袁氏字輩:“安國登得發師朝中正華時玉文明代成恩大起家”。
  • 興義、黔西南布袁氏字輩:“朝登思文安開基爾本端傳家承孝友誌國紹清官”。
  • 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袁氏字輩:“崇登明希世國正保應昌孝忠先樹德文禮耀爭光”。
  • 貴定袁氏字輩:“功洪正佩服先賢永光明”。
  • 赤水袁氏字輩:“文興開玉禮安勝紹誌明騰仁義系德忠朝師正華時玉維榮道”。
  • 六枝袁氏字輩:“啟文士在學興發開”。
  • 金沙袁氏字輩:“萬金子德開席正大光明龍生貴定府興安國太平”。
  • 遵義深溪鎮袁氏字輩:“師世登正應洪鳴治國中傳家福有道忠誠發達長”。
  • 沈陽袁氏字輩:“家生啟忠”。
  • 大石橋周家大金袁氏字輩:“勇福家景世季長青”。
  • 遼陽、鞍山袁氏字輩:“德成文宏世廷鳳守太和景慶誌光正廣恒集福多”。
  • 旅順口北海鎮袁家溝袁氏字輩:“世國常守振安邦永順興殿庭君貴顯書傳萬代清”。
  • 鞍山袁氏字輩:“寶雨先仁旭唯其克世行”。
  • 舒蘭法特鎮焦家村袁氏字輩:“永士振紹武衛偉國華昌”。
  • 哈爾濱道裏區袁氏字輩:“倫序有永典”。
  • 臺灣桃園中歷德慶堂袁氏字輩:“源業公敦裕嘉修嗣弈芳明倫華國慶康燕進年長”。
  • 臺灣袁氏字輩:“角亢氐房心尾箕鬥牛女元業功敦裕嘉修嗣奕芳明倫華國器康衍晉年長”。
  • 香港袁氏字輩:“應子啟貴發富榮華萬永安平福祿國仕正維文朝庭錦光鴻”。
  • 海南三亞袁氏字輩:“名宜超肇衛偉國華”。
  • 互助東和鄉袁家莊村袁氏字輩:“廷泰字家長中生有德峻成仁守善大壽文章建國民安永發”。
  • 加拿大袁氏字輩:“修德明道尊賢尚能芳傳奕葉永世隆昌裔榮福厚家聲遠振本立邦寧國運長興”。
  • 越南河內袁氏字輩:“忠良承慶”。

歷史名人

  • 袁盎:字絲,漢朝楚人,個性剛直,有才幹。漢文帝時名震朝廷,因數次直諫,觸犯皇帝,被調任隴西都尉,後遷徒做吳相,吳王優厚相待。他在漢武帝“七國之亂”時,曾奏請斬晁錯以平眾怒,結果七國之亂平定後,他就被封為太常,顯貴異常。是《史記》與《漢書》兩大史書都有詳盡記載的袁氏頭壹位揚名史籍的袁姓傑出人物。
  • 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陽(今河南省商水西南)人,東漢名臣。少承家學,舉孝廉。曾任陰平長、任城令 ,馭屬下極嚴,吏人畏而愛之。明帝時,任楚郡太守、河南尹 ,政號嚴明,斷獄公平,在職10年,京師肅然,名重朝廷 。後歷任太仆、司空、司徒。和帝時,竇太後臨朝,外戚竇憲兄弟專權操縱朝政,民怨沸騰。袁安不畏權貴,守正不移,多次直言上書,彈核竇氏種種不法行為,為竇太後忌恨。但袁安節行素高,竇太後無法加害於他。在是否出擊北匈奴的辯論中,袁安與司空任愧力主懷柔,反對勞師遠涉、僥功萬裏,免冠上朝力爭達10余次,京師肅然,名重朝廷,為時人稱道。其後代多任大官僚,汝南袁氏成為東漢有名的世家大族。
  • 袁紹:字本初,汝南汝陽(今河南高水西北)人,出身於“四世三公”的官僚世家。少時為郎,靈帝時辟為大將軍何進的椽屬。中平元年(184年)任中軍校尉。靈帝死,紹勸何進召董卓進京誅滅宦官。及何進為宦官所害,立即率兵進宮,將宦官無論少長壹並殺光。董卓入京後廢少帝,他出奔冀州。初平元年(190年)與各地州牧、刺史起兵討卓,被推為盟主,號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又聯合公孫瓚迫冀州牧讓權,自領冀州牧。後利用烏桓擊敗公孫瓚,鎮壓黑山軍和河北地區的民變隊伍,遂占冀、青、幽、並四州,建安二年(197年)自稱大將軍,兼督州事,成為當時最大的割據勢力。紹外寬而內忌,剛愎自用,拒絕謀臣沮授所建積蓄力量以圖天下之策,與北方另壹較大割據勢力曹操爭戰。五年,雙方決戰於官渡,主力被曹操消滅,逃回鄴城,於七年憂郁病卒。死後,諸子爭立,均為曹操所滅。
  • 袁術:字公路,汝南汝陽(今河南商水西北)人。後漢末年的軍事家,軍閥。袁紹兄弟,“少以俠氣聞,數與諸公子飛鷹走狗,後頗折節。舉孝廉,累遷至河南尹,虎賁中郎將。”董卓入洛陽後,以袁術為後將軍,袁術怕為董卓所不容,出奔南陽。之後被劉表推薦為南陽太守。之後袁術召集各路諸侯,190年攻入洛陽;在南陽時由於驕奢不修法度,成為當地百姓之患。後袁術與袁紹起稱突,而與幽州公孫瓚結盟,遭袁紹、曹操夾擊。袁術抵擋不住,率其部眾前往九江,自領揚州刺史。後來袁術獲得東漢的傳國璽之後,便決意稱帝,197年袁術於壽春稱帝,國號仲氏,置公卿,祠南北郊;但是袁術稱帝的行為並沒有獲得各路諸侯的支持與響應,袁術不久後便受到曹操擊敗,199年吐血而死。
  • 袁宏:東晉文學家、史學家,其文采出眾。字彥伯,小字虎。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初入仕途,謝尚引為參軍,累遷至大司馬桓溫府記室。文筆典雅,才思敏捷,深受桓溫器重,使專掌書記。桓溫北伐,袁宏奉命作露布,倚馬疾書;頃刻間即成七紙。入為吏部郎,授東陽太守。太元初去世。袁宏原有集20卷,已佚。今存《後漢紀》30卷。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及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錄其詩、賦、序、贊、碑、銘、疏、表等20余篇。
  • 袁郊:字之儀,袁滋之子,陳郡汝南朗山人,唐朝文學家。鹹通時,為祠部郎中。昭宗朝,為翰林學士。作有傳奇小說《甘澤謠》壹卷。
  • 袁樞:字機仲,建安(今福建省建甌)人,南宋史學家。初任溫州判官、興化軍教授。乾道七年(1171),為禮部試官,出為嚴州教授。其後歷任太府丞、兼國史院編修官、權工部郎官兼吏部郎官、吏部員外郎、大理少卿,出知常德府、江陵府等職。喜讀《資治通鑒》,苦其浩博,乃著《通鑒紀事本末》42卷,因其文總括為239事,獨立成篇,起訖了然,為中國第壹部紀事本末體史學著作。創造紀事本末這壹新的寫史體例,兼有紀傳、編年二者優點,使“數千年事跡經緯明析”,對後世影響極大,明清兩代多有仿作。
  • 袁江:清代著名畫家。字文濤。江蘇江都(今揚州)人。善界畫。長於山水樓閣,精湛絢麗,能粗能細。初學仇十洲,中年繼而臨摹古人畫,在傳統基礎上創出自己的新路。生活在康熙年間。他後半生受當時在揚州的山西鹽商之聘,同他的從子袁耀到山西運河作畫,作品流傳在北方較多。其山水主要學宋代閻次平;畫石多鬼面皴;樓閣主要學郭忠恕,工整嚴密。後期多畫古代宮苑圖,如《梁園飛雪圖》、該圖以枚乘、江淹的梁園、兔園賦為依據,極盡宮苑之壯麗 。另畫《東園勝概圖》卷,此圖用長卷形式,界畫精亞,建築物比例適當,樹石形態若真,山影波光,層次深遠。《東園勝概圖》為其代表作。還有《漢宮秋月圖》等。
  • 袁耀:字昭道,江都(今江蘇揚州)人。袁江之侄。工畫山水、樓閣、界畫。畫風工整、華麗,與袁江相似。其精品有勝於袁江者。偶作花鳥,亦甚佳。乾隆十壹年作《驪山避夏十二景》,乾隆四十五年作《阿房宮圖》,現藏南京博物院。約活動於乾隆中期。
  • 袁枚:字子才,號簡齋,別號隨園老人,錢塘(今浙江省杭州)人,清朝文學家。乾隆四年(1739年)進士,選庶吉士,曾任溧水、江浦、江寧等地知縣。辭官後定居江寧。其詩文不拘形式,自成壹格,著有《小倉山房集》、《隨園詩話》、《隨園隨筆》等書,為“江右三大家”之壹。
  • 袁山松:西晉吳郡太守,博學能文,曾著《後漢書》百篇。他擅長音樂,與羊曇之唱樂、 桓伊之挽歌,並稱“三絕”。袁宏: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東晉著名文學家、史學家,其文采出眾,代表作為《後漢紀》。
  • 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湖北省公安人,明朝學者,三袁是明朝復古派“七子”之後,公安派的代表人物。其中以袁宏道成就最著,有《袁中郎集》傳世,其善詩歌古文,反對摹古,以清新見長。
  • 袁崇煥:字元素,明代廣東省東莞人。有膽略,好談兵。萬歷進士,天啟二年(1622年)單騎出關,考察關外形勢,還京後,自請守衛遼東。並築寧遠城(今遼寧省興城),以禦清兵著績。因獲寧遠大捷,清太祖努爾哈赤受傷死,官至遼東巡撫。次年獲寧錦大捷,清太宗皇太極又大敗而去,崇禎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禦史,督師薊遼。崇禎二年(1629年)後金軍繞道自古北口入長城,進圍北京,袁崇煥聞警星夜入援京師,但崇禎中後金的反間計,以為他與後金有密約,故被崇禎帝處死。
  • 袁於令:吳縣(今屬江蘇省)人,明末清初著名戲曲作家,作有傳奇八種,雜劇壹種,另有小說《隋史遺文》。
  • 袁世凱:字慰亭,亦作慰廷,尉亭,號容庵。河南省項城縣張營人,中國近代史後期最重要的歷史人物之壹,他的壹生堪稱這壹歷史時期的縮影。清末政治腐敗,經濟崩潰,社會動蕩,軍事上屢遭敗績,被列強瓜分殆盡,內外交困、窮途末路的封建王朝即將壽終正寢。而袁世凱卻如魚似水,左右逢源,開始發跡並迅速掘起,用維新誌士的鮮血染紅了頂戴;又翻雲覆雨,縱橫捭闔,竊取辛亥革命的果實;進而變本加厲,倒行逆施,復辟稱帝。但機關算盡,卻遭致眾叛親離,在舉國反抗的浪潮中結束了罪惡的壹生。
  • 袁國平:湖南省邵陽人,原名裕,字醉涵。早年隨田漢從吏革命文藝活動。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黃埔軍校第四期畢業。曾參加南昌起義和廣州起義。歷任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師黨代表、中共湘鄂贛特委代理書記、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政治部主任、總前委委員、第三軍團政治部主任兼第八軍政委、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執行委員。長征到延安後,任紅軍教導師師長兼政委、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政治部主任、紅軍步兵學校政委 。1938年任新四軍總政治部主任。後在皖南事變中犧牲

參考資料

關于“百家姓名/袁”的用戶留言:

目前暫無留言

新增相關留言✍


返回首頁 | 📱 行動版 | 電腦版 💻
2009-2024 v1.22 a-j-e-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