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把刀實用查詢📘

百家姓名/封


朗朗上口百家姓歌谣

>> 点击查看完整《百家姓歌谣》

簡要介紹

【姓氏】:封

【內容】:封源出於姜姓。相傳炎帝神農氏有個兒子名叫鉅,做過黃帝的老師。他的後代在夏朝時被封在封父(今河南封丘縣西封父亭),其子孫稱為封氏.

  封氏簡史:

  封氏,本為姜姓,屬黃帝後裔支系之壹。夏代有封父為諸侯,領地為河南封丘,故稱封氏。至周代失國,其後人為齊國大夫,遂遷居條。東漢、兩晉時,條縣隸渤海郡,故封氏人物在社會上多自謂渤海人。緣此,後雖隸屬變化,但仍相沿稱“渤海封氏”、“渤海條人”等。“條”即今河北景縣。

  自東漢起封家漸興,人丁日眾。時有封岌,曾任侍中,出為梁州刺史。至晉代,岌之八代孫封釋,任至侍中,東夷校尉等。十六國時,釋之子孫出仕者眾多,在前燕、後燕、南燕幾個王朝中,任至卿相者就有十數人。封家位顯權重,名聲雀起,至北魏,達極盛,與高、馮、崔三家有“三大名門望族”之稱,其威名壹直維系至隋唐,持三百余年。

  景縣城東18裏後村北有“十八亂冢”,墳塋掩於禾稼果林間,占地二百余畝,墳丘突兀,數裏外可見。“亂冢”為百姓俗稱,“十八”亦非確數。墓中所埋,系北朝時期之顯貴,封氏家族成員。共和國成立後,“亂冢”定名為“封氏墓群”。於1961年3月,被國務院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4年,河北省人委特制漢白玉標誌碑,立於墓區中央。縣政府勘定墓區範圍,於四周埋植水泥界樁,墓間空地辟為果園。1982年9月,又重新定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48年,當地農民曾掘開部分墓穴,取出許多隨葬器物。人民政府聞訊,及時采取措施,搜集起文物270多件。1955年12月,中國歷史博物館派員來景考察,群眾又獻出文物30多件。已被收集的文物計有:銅器11件,瓷器35件,陶俑195件〔人型167件,獸型28件),玻璃碗2只,瑪瑙珠48粒,銅印3方,墓誌銘5盒,墓誌盒蓋1只。

  墓誌銘其壹:“魏故使持節平東將軍、冀州刺史、渤海定公封使君,名魔奴,渤海修人。北魏太和七年十壹月九日卒於代京,享年六十八。”其二:“魏故侍中、司徒、尚書左仆射封公,諱延之,字祖業,渤海修人。”其三,封延之之妻崔夫人墓誌銘。其四:“齊故尚書右仆射,冀州使君封公,諱子繪,字仲藻,渤海條人。”其五為子繪妻王夫人墓誌銘。

  墓中隨葬之銅、瓷、陶器,可供研究當時的美術工藝及文化制度等。尤其瓷器,為研究北方瓷器發展提供了實物依據。其青瓷質量不但可與南瓷媲美,且極具北方風格魅力。中有壹蓮花尊,型體為壹仰壹復二蓮花,上有飛龍、飛天浮雕,形象生動雄奇,制作工藝精細,足以代表北魏時期北方青釉瓷器水平。此件現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距景縣城南5公裏、封氏墓群西南30公裏有壹封莊,古名封家莊。現有封姓150余戶。據《封氏支譜》記載:封氏“自後漢涼州刺史仲山居景州,歷晉燕北魏以至隋唐,簪笏相繼,未嘗遷徒”,“自唐中葉迄明初”,雖屢經戰亂,“然聚族而居仍未嘗遷徒也”。

  壹、尋根溯祖

  1、出自姜姓,是炎帝的後裔。炎帝裔孫名鉅,曾為黃帝之師。夏朝時,封鉅的後代於封父(今河南封丘封父亭),為諸侯國,後人曾經稱他為封父,實際上是以地名為人名。周代,封父之國滅亡,其國人分兩姓,壹為封姓,壹為封父姓。

  2、北魏時,有復姓是賁氏改姓封,其後世子孫亦稱封氏。

  二、郡望堂號【堂號】 "平盧堂":唐朝時封敖歷任平盧興元節度使,平寇有功。皇帝命他替皇帝寫壹個《告慰邊疆將士》的聖旨。其中兩句"傷居爾體(傷雖然在妳們身上),痛在朕躬(但我卻親身感到疼痛)"深得好評。【郡望】: 封氏望出渤海郡。西漢置,在今河北省、遼寧省的渤海灣沿岸壹帶。治所在浮陽,在今河北省滄縣東關。

  三、歷史名人

  封 衡:三國時魏國道士。據《後漢書》記載,他入山修道150余年,還鄉時,像20多歲的人。著有《養氣術》、《隱形法》、《衛生經》等。

  封城壁 唐初丞相封 孚:南燕名臣。初仕慕容寶,後入南燕,仕慕容超,外總機事,內參密謀,謙虛博約。晚節尤伉直。

  封 肅:後魏尚書。有文思,博涉經史。著有《還院賦》,其辭甚美。

  封隆之:後魏吏部尚書。奇謀妙算,歷事五帝,四為侍中,再為吏部尚書,始終完名,世稱博大長者。

  封常清:唐朝安西節度使;岑參詩文 。

  《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輪臺城頭夜吹角,輪臺城北旄頭落。

  羽書昨夜過渠黎,單於已在金山西。

  戍樓西望煙塵黑,漢兵屯在輪臺北。

  上將擁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軍行。

  四邊伐鼓雪海湧,三軍大呼陰山動。

  虜塞兵氣連雲屯,戰場白骨纏草根。

  劍河風急雪片闊,沙口石凍馬蹄脫。

  亞相勤王甘苦辛,誓將報主靜邊塵。

  古來青史誰不見,今見功名勝古人。

  四、河南省南陽地區的封姓現在大約有千戶以上,主要分布在內鄉、西峽兩縣。始祖封肇,原籍山東曲阜,明洪武初年到內鄉縣任教諭之職,卸任後定居於內鄉,傳世八代,繁衍三百余戶。明末匪猖。張獻忠、李自成從陜西經商洛由武關入豫,燒殺搶劫,內鄉首當其沖,受害最重,不少姓氏,無壹幸存。封氏族眾死亡慘重,百不留壹。直到康熙年間,十世祖封遇昌統計,僅有壹十三戶。我們已經在壹九九七年修編了“內鄉、西峽封氏族譜”,由於條件有限,無法編寫十世以前的祖系,更不能接續山東之根。希望從南陽外遷的封氏族人和山東的本家,能為我提供信息,使我在有生之年重修族譜。

  封德安

  五、陜西省長安區炮裏鄉伯夷坊封姓人家現在大約有壹千戶左右。該村地處西安市東40華裏處的白鹿原(亦稱首陽山)上。北臨鯨魚溝,風景秀麗,民風古樸。據傳是商朝伯夷不食周粒的隱居地,伯夷死後便葬於此。伯夷的後人從此定居此地,生息繁衍。據封姓人講,他們便是伯夷的後裔。周天子為紀念他,在此處修建伯夷廟,此處從此稱為伯夷坊。每當雨過天晴,頭枕在廟門前的門檻上便可以看到長安城東門(現在仍可看到西安市)。這便是民間盛傳的“臥看長安”。原上關於周朝的傳說甚多,當地許多地名均在二千多年左右。廟前便是風景秀麗的鯨魚溝。相傳周天子欲在原上建都,鯨魚聞後,怕擔負不起城池的重量,順溝向西逃跑。逃跑途中,鯨魚怕被發現,便化成壹個寨子,即現在西安市南郊的“魚化寨”。玉帝發現後,用鐵索將其縛住,關押在長安城下,並在上建都城,以防鯨魚逃跑。傳說鐘樓下有壹水眼,與大海相通。解放前,二虎守長安時,西安城內十分缺水,人們在城中鐘樓附近井內打水時,打到壹條很長的鐵鏈,眾人將鐵鏈拉上壹半時,頓時地動山搖,打水人趕緊把鐵鏈扔入井中,方的安寧。每到春、夏、秋是鯨魚溝內風景最好的時節。林壑優美,風景宜人。有清泉、竹林、桃林、杏林、等多種果林,溝底有條河,名叫“鯨魚溝河”其末端與產河匯聚,此河是古鎬京(今西安)的主要水源之壹,古稱“長河”。周平王打獵至此飲馬時,聞此傳說即命此河為“鯨魚溝河”(史書中有記載),從此二千年多年未變。河中遊有壹天然大潭,傳說是鯨魚的藏身之地。潭內魚種很多,尤以草魚為盛,最大的草魚有兩米多長。站在原上,向南望去,秦嶺北麓的終南山依稀可見,山勢起伏,十分壯觀。相傳,秦嶺裏的動物每年古歷六月(麥收時節)都要來此朝拜,每次朝拜都有壹種動物在此地迷失方向。解放後,原上曾有豹子、狼、鹿等動物出沒,鹿出沒尤多,關於鹿的傳說很多。相傳周平王在此打獵,發現壹只白鹿,隨後追趕,趕到壹村前,白鹿沒有了蹤影,派人包圍村子,仍無蹤跡,便命名該村為“迷鹿村”,該村溝內產靈芝。現在仍有“迷鹿村”、“神鹿坊”等村名。白鹿原亦因此得名(史書中有記載)。從太空中看,白鹿原如壹條東西走勢騰空起伏在八百裏秦川腹地之上的巨龍,十分清晰。此處雖距西安市四十余裏,但是地勢較高,無交通要道通過,非本土人士稀至。因此兩千多年來,未遭戰火侵襲,地貌經久無大變化,村中有千年古槐數株。至今,當地人十分重義,崇尚讀書。據當地老人講,清末此地有壹句順口溜“上了八裏坡,伯坊的秀才比驢多”(伯坊,伯夷坊的簡稱)。現代著名戲曲藝術家封至模、著名畫家封五昌便是該村人士。

  六、廣東、廣西兩兩省清遠、雷州及容縣、北流、岑溪、賓陽等地有封氏族人合計約2萬多人,系南宋於河南祥符南遷,後至容州落籍,至今已29世。若有祥符封氏族人,或先祖亦河南祥符的封氏族人,請聯系QQ469454370

  七.湖南衡陽壹帶也有封氏分布,但是人數不多,主要集中在衡南三塘附近,

關于“百家姓名/封”的用戶留言:

目前暫無留言

新增相關留言✍


返回首頁 | 📱 行動版 | 電腦版 💻
2009-2024 v1.22 a-j-e-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