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把刀實用查詢📘

百家姓名/安


朗朗上口百家姓歌谣

>> 点击查看完整《百家姓歌谣》

姓氏來源

姓氏:

數據:
  • 拼音:ān
  • 百家姓排序:79
  • 人口比例:0.15%
  • 人數排名:109
  1. 遠古黃帝有兒子叫昌意,昌意的長子叫顓頊,繼承帝位。次子叫安,封於西戎,後來建立了安息國(在今伊朗高),到古代漢武帝時開始派使者至安息國以後,中國與安息國始有往來。安息國王傳位到太子安清時,他不願當國王,出家為僧,於東漢桓帝建和二年(148年),回到中國河南洛陽,宣傳佛教,隨後定居,子孫世代姓安。
  2. 出自他姓或賜姓。據《魏書·官氏誌》所載,北魏時有鮮卑安遲氏改為安姓者;唐時安祿山由康姓改為安姓;明朝時有元人孟格、達色等被賜姓安;另有唐時回鶻人、奚人,明清彜族沙罵氏、村密氏、吉巴氏及其它少數民族中安佳氏、阿爾丹氏、德力根氏、安帳氏等眾多別姓改為安姓者。
  3. 以國名為氏。唐代有“昭武九姓”之壹,以其原“安國”國名首字為氏。

得姓始祖

安清。黃帝有子昌意,昌意次子名安,遠古時被封於西戎,後建立安息國(古安息國,今伊朗,在中原的西方,距離長安壹萬多裏,漢書稱其為西域大國)。漢武帝時,派使者到安息國,始有往來。東漢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安息國太子清,字世高,其父駕崩後,不願繼承國王,欲削發為僧,於是主動讓位於叔父,出家到河南洛陽,專門從事佛經翻譯,在以後的二十年中,共譯佛典九十五部、壹百十五卷,為中國早期佛學做出巨大貢獻。時與太子清壹同入漢者皆以國(安息國,今伊朗)名為氏,稱為安氏,後世安氏奉安清為安氏的得姓始祖。

遷徒分布

  安息國的安姓自入居中原後,分居於河南洛陽、甘肅民勤和武威、湖南漵浦和常德等地,其中尤以甘肅、湖南二省安姓繁衍迅速,後安姓發展史上三大郡望:涼州、姑臧、武陵郡皆出此二地。三國兩晉南北朝時,北方戰亂頻繁,烽煙四起,中原士族大舉南遷,安姓也不外其列。由於湖南所處地理位置屬較安定地帶,故南遷安姓,多出甘肅支脈。此期,北方安姓雖籠罩於戰火的陰影中,卻也有發展。三國曹魏有安同,遼東人,太武帝時進爵高陽公,曾以高官佐輔曹家王室,晚年又大興寺塔,其族大支多,甚為興旺。北魏時有鮮卑安遲氏改姓安,居於河南洛陽,後漸與漢族安姓融合,不分彼此。唐代以後,安姓日漸活躍,名人不斷湧現。唐代有安祿山,為居營州柳城(今遼寧朝陽縣)的胡人,本康姓,因父死隨母改嫁而姓安,由此,安姓中加入了胡人的血脈。後安祿山叛亂遭鎮壓,安姓分逃於各地。宋元時期,金兵入主中原和蒙古軍隊南下,致使北方再度處於混亂狀態,由此,中原人士大舉南下,安姓族人也多攜家南徒於安徽、江蘇、浙江等地。明清時期江蘇無錫、金匱多安姓。明初洪武、永樂年間,安姓作為大槐樹遷民姓氏之壹,被分遷於山東、河南、安徽、浙江等地。清代有閩、粵沿海之地安姓渡海入臺,進而徒於新加坡等國家。今日安姓尤以河北多此姓,約占全國漢族安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五,另安徽、河南二省也多安姓,上述三省安姓約占全國漢族安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壹。

郡望堂號

郡望

  • 涼州:治所在隴縣(今甘肅省張家川)。
  • 姑臧:治所在今甘肅省武威縣。魏晉南北朝時期河西走廊的政治、軍事重鎮。先後為前涼、後涼都城,南涼、北涼也曾壹度都於此地。故址在今甘肅武威市。原名蓋臧,為匈奴所築,後音訛為姑臧。城呈龍形,故又名“臥龍城”。西漢建姑臧縣,隸武威郡。東漢時為武威郡治所。由於漢、羌、匈奴多種民族雜居,又地處中西交通要道,使它很快成為河西富邑。三國曹魏時置涼州,以姑臧為治所,這是姑臧為涼州州治之始。西晉永寧元年(301年),張軌為涼州刺史,設州治於姑臧。西晉亡,即為前涼都城,於原城之外增築四城,人文薈萃,經濟繁盛。東晉太元元年(376年),前秦攻滅前涼,置涼州刺史鎮姑臧,豪右七千余戶被徒往關中。十年,呂光據此地稱涼州刺史,次年建後涼,立國都於姑臧。晉義熙二年(406年)曾被後秦主姚興任命為涼州刺史的南涼王禿發□檀進駐姑臧,四年將南涼都城由樂都遷此。不久,北涼王沮渠蒙遜以步騎三萬攻克姑臧,又於八年將北涼國都由張掖遷此,並在城南天梯山大造佛像。宋元嘉十六年(439)北涼降於北魏,魏收姑臧城內戶口二十余萬,改姑臧縣為林中縣,仍為武威郡治。此後,姑臧城便以武威城名稱世。西晉末年,中原戰亂,中土人士避難西入涼州,姑臧成為保留漢族文化的重要據點,同時又是佛學東傳的要地。後涼時,西域高僧鳩摩羅什在此地講經,大興佛教。北涼時,沮渠蒙遜尊西域僧人曇無讖為國師,在此譯出《大般涅□經》等十幾部經典。
  • 武陵郡:漢置武陵郡,治所在義陵(今湖南省漵浦縣以南)。據《唐書世系表》記載:“出自姬姓。黃帝生昌意。昌意次子安居於西方,自號安息國,後於中國,以安為姓。”望出姑臧、河內。

堂號

安姓主要以“濟世堂”為堂號。

宗族特征

  • 安姓起源於漢代西域國家入中原定居者,後又加入鮮卑、胡人等少數民族血統,是壹個剛開始就象征民族融合的姓氏。
  • 安姓名人多出唐代以後,如唐代有中書令安重晦、宋代有石匠安民、元代有四川提督參贊安慎、明代有寧國府通判安孝宗、清代有安致遠等。

字輩

  • 某支安氏字輩:永懷道興大,世賢邦國光,積善傳家遠,福祿自天開。
  • 湖南邵東安氏老班次:天佐文明永,誌思大朝廷,繼應長春士,學能治邦國,宗光耀榮承,良傅元祖德,萬代網紀定,忠孝惟作則。新班次:節義效先賢,福壽康寧悅,彜訓昌盛典,乾坤輝偉業,玉金欽翊瑞,高儀通錦澤,廣浩麗秀綿,正衍顯英傑。
  • 日照安氏家譜口訣:賢才培茂,郁乃可宏,豐寶熙亮,傳在百縱,述作中繼,肇利久清,建以常基,增爾元貞,效金慎言,修其箴銘,光華克昭,美麗正廷,象舉貳全,延善敦榮,德澤普耀,景慶升平,有誌加益,興起功成。
  • 山東陽谷安氏字輩:景秀恩憲廣,興佳兆子常。
  • 徐州豐縣安氏字輩:其趙槐映繼,利方在允時,文意孝忠良,井德顯代自。
  • 山西安邑安氏字輩:行居洪大,應天維知,新崇禮厚,德信文學,忠孝順能。

歷代名人

  • 安期生:瑯琊人,相傳曾跟從河上丈人學仙術,常在海上賣藥,當時人稱他為“千歲翁”。
  • 安清:字世高。安息國太子。
  • 安同:曹魏時遼東人,在官明察,長於校練,家法修整,時人贊其有濟世之才。
  • 安金藏:唐代長安(今陜西省西安)人,為太常寺樂工。
  • 安祿山:(703—757),營州柳城(在今遼寧朝陽)人,原名軋犖山,
  • 安民:宋代陜西長安(今西安壹帶)人,著名石匠,當時著名的石碑,皆出其手。
  • 安熙:元代槁城(今屬河北省)人,性淡雅,喜垂釣,著有《默庵集》五卷。
  • 安伸:淄川人,明代萬歷年間進士,官至太仆少卿。著有《柱史草》等。
  • 安盤:明代嘉定州(今屬上海市)人,官至兵科給事中,嘉靖初,以爭大禮廷杖除名。著有《頤山詩話》二卷。
  • 安大嵬:明代雲夢(今屬湖北省)人,性雅,不慕功名,博學好古,精緯候。
  • 安維峻:甘肅省秦安人,著有《四書講義》、《詩文集》。
  • 安鴻勛:清江蘇金匱(今常熟)人,官訓導,善行草書。
  • 安昶:清江蘇金匱人,喜臨摹古帖,尤善草書。
  • 安文欽:陜西綏德人,清末秀才,抗戰時期積極與八路軍合作,建國後,歷任陜西省人民政府委員,第壹、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被稱為“陜西四老”之壹。著有《滿腹牢騷記》。
  • 安子介:浙江定海人,第六屆、七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八屆、九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 安東(1918-1966),四川省閬中縣涼水井(今閬中市涼水鄉)人。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3年冬,由縣蘇維埃保送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6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

參考資料

關于“百家姓名/安”的用戶留言:

目前暫無留言

新增相關留言✍


返回首頁 | 📱 行動版 | 電腦版 💻
2009-2024 v1.22 a-j-e-3